top of page

“因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分国界”--带你全面了解2018巴黎和平论坛

摘要:在警惕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的同时,到底什么是可以被证明的多边合作的基础以及和平与进步的可持续保障?


2018年11月11日至13日,巴黎和平论坛在巴黎举行。FLIA 的代表们参加了论坛,收获颇丰。

本届论坛内容和资源之丰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们在论坛上收获满满,不仅得以与很多演讲嘉宾沟通请教、建立合作关系,更加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有理想、有行动力的精英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交流互动。在论坛上看到了很多在巴黎学习的青年志愿者,我想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就是国际治理的最佳答案。



在介绍论坛现场情况之前,我想说,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把和平视为理所当然。即便大家已然不关心世界和平,我们也绝对不应该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所当然之中。因为我们虽然生活在国界之下,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不分国界的。我们既活着,就需要安全、干净的环境;我们既活下来,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看到更大的世界、需要追求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这是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而我们也正是因为这些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得以联系在一起。 从防御、到外交和谈判、再到发展和合作,在国际治理的这一系列变化和进步中,我们最不应当放弃的方法论就是,对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爱。


关键句一:世界领导愿景美好


11月11日,来自65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巴黎凯旋门,纪念100年前国际社会为捍卫世界和平而举行的巴黎和平论坛。100年后,在法国总统马可龙的倡议下,和平论坛再次举行,主题从世界和平转移到国际治理,囊括和平与安全、环境、发展、包容性经济和新科技五大议题。


开幕式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上致辞,对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提出警惕,呼吁维护和推动多边合作,保障可持续性的和平与进步。


关键句二: 参与主体广泛、参与形式多元化


论坛聚集了来自政界、学界和商界等各个领域的代表。参与本次论坛的不仅包括6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以及联合国秘书长、世贸组织总干事、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经合组织秘书长、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音乐家、足球运动员、学者、企业家出席,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900多个组织受邀参加。可以说整个论坛参与主体规格高且多元化,涉及议题广泛且专业。


整个论坛组织有序,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共组织了200多次会议和活动,分别以辩论、头脑风暴、圆桌、对话、大师课、路演、小型见面会等形式展开。



关键句三:欧洲体系再度强化


从论坛所举办的大大小小活动中所展开的讨论和观点碰撞来看,世界体系基本可以以欧洲-非洲-国际组织体系 vs. 中国体系 vs. 美国体系 vs. 俄体系来划分。


尽管马克龙、默克尔和古特雷斯均表示要捍卫国际主义和多边主义,但其实他们的言论与论坛上很多平行会议所传达的观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其所要捍卫的多边主义是以欧洲体系为基础的多边主义,而不是中国、俄罗斯或美国所奉行的多边主义。在特朗普的戏剧化表演之下,批评美国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特朗普所主张的“America First”的单边孤立主义自然成为众矢之的。但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也未免受到批评和指责。在我出席的有限的几场平行会议中,就听到了很多次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批评,典型代表包括杜克大学政治科学教授Bruce Jentleson、欧盟委员会欧洲政治战略中心主任Ann Mettler等。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是围绕中国和俄罗斯并没有尊重二战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反而仅仅从自身价值体系出发,在国际社会推广其自我主张。例如中国通过在非洲的大规模投资而输出其影响力和共产主义价值观,令人担忧;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够成为全球典范等等。此外,他们认为把俄罗斯和中国也视为民族主义者,认为特朗普所推行的美国的外交战略足以让其他民族主义者(俄罗斯和中国)对当前已经岌岌可危的全球价值体系造成更大破坏。



而在此次论坛中,中美俄三方的参与也非常有趣。美国方面,特朗普总统在参与了短暂的一战纪念活动之后,就借口下雨天气未出席其他活动,更加没有参与包括论坛开幕式在内的任何室内会议。但是大量的美国主流智库和民间组织参与了论坛,包括FLIA。当然,这些组织几乎都不支持特朗普的国际战略。


俄罗斯总统普京虽然参与了开幕式,但是并未被允许发言。


中方虽然派出了代表参与了开幕式,但也只是在第一天短暂停留,几乎没有参与其他任何实质性的话题辩论和讨论。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开展的200多场平行会议中,现场几乎没有中国声音。很多讨论对中国崛起依然充满焦虑和敌意,甚至连原本可以成为国际治理新典范的“一带一路”倡议都仅仅由中国驻巴黎使馆做了简单介绍,而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缺乏透明度的疑虑依然存在。


关键句四:以现有框架为基础,推动国际治理改革


维护现有体制,还是改革现有体制,是很多平行会议都涉及到了的话题。一方面,维护二战以来国际社会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创建的价值体系和国际治理系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另一方面,如何改革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也是重要的讨论议题之一。


那么如何维护和推动国际主义和多边主义?首先,维护以欧洲“兄弟姐妹团”和经由一战、二战而建立的且主要是由欧洲主导的国际组织的既定价值体系和实践原则;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对现行国际组织体系进行适当改革,而改革的主要方式是推广以现有框架为基础的新的倡议,以此改善人们对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在内的国际组织对既有框架执行不力的不满。


令人欣慰的是,除了对话,部分倡议已经通过实际行动展示出对全球治理模式的探索。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推动多边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治理。虽然很多倡议仍处在对话层面,或者以年度论坛的方式呈现,但是很多项目已经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具有实际执行力的治理模式,比如由经合组织倡议发起的Business for Inclusive Growth。而其执行模式主要包含三大要素:一、以研究为基础;二、整合国际支持;三、在基层层面执行。这个模式对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以推动多边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治理必须发生在本土层面。对于渴望参与国际建设的青年人而言,既要熟悉和了解国际规则,又要脚踏实地,对本土的需求有深刻认识。


关键句五:除了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治理权掌握在每个人手中


论坛所传达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国际治理的参与主题不仅在于政府层面,更加在于公民组织和公民个体。在论坛的闭幕式上,论坛委员会结合所有参与人的投票,在所有经由展示的项目中选出了十个国际治理项目,将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支持与观察。十个项目均由非政府组织发起,涵盖主题包括青年教育、性别平等、数据科技、环境等国际治理的可能性模式。



论坛所号召的多方主体参与的国际治理正是我和FLIA一致所倡导和支持的。但是这次论坛的唯一遗憾在于没有能够针对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所能在国际治理中发挥的角色进行足够的讨论。我一直认为能够充分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其实可以在改善国际治理中发挥比主权国家更为有价值的角色。主权国家的利益关注点是国家安全和国内市场的繁荣。所以维护一国利益的同时就可能产生与他国利益的冲突。但是跨国企业则不同;跨国企业首先对自己的股东负责,其次对自己的员工负责,其消费者更是无国界群体,是更加可以撇除民族偏见和国际利益偏见的角色。当然,绝大多数跨国企业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表现中都不尽人意,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存在使用奴隶劳工的情况。这也正是为什么如果本届巴黎和平论坛能够邀请跨国企业参与,成果可能会更为丰富。让我们暂且把这个愿望留给下一届论坛吧。

0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