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离开校园的你,将如何与世界互动?
毕业是一段旅程的结束,
也是开始。
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除了期待,内心仍会有一丝的彷徨。辨别来自周围的声音,以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往往是这个时候最可靠的选择。
一个人发展的核心基础其实是如何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学会在不同的评价机制里认识自己
年轻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建立在外部评价的基础之上。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塑造我们的主要评价机制就是校园内的考试机制和评优机制。然而,一旦脱离校园,脱离了我们认知自己所依赖的评价机制,很多人就会感到迷失。原因是,他们并没有学会如何将“主观”的评价机制与“客观”的自己分离来看。
评价机制是主观的,是因为它的标准受限于评价目标的需要;自我可以是客观的,因为真实的我们并不因评价机制的不同而不同。而人只有了解评价机制的本质,才能够透过这些标准,看到真正的自己。
无论是求职、继续在国内升学,还是出国,评价机制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对于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人来说,出国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下山。也许出国之前,你已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登上了一个小高峰,比如学业有成,或者履历丰富;但是,选择留学,就意味着你要先从这个山峰上下来,客观地认识在先前的评价机制内的自己,看清楚哪些领域是自己擅长的或适应的,哪些是这类评价机制所要求或赋予的。这是一个调整心态、明晰自我的过程。
第二件事情是攀登新的高峰。它需要你学习和应用与以往完全截然不同的技能,就像在攀登这座新的山峰时,你要学会用新的工具,判断新的地势、气候和环境,使用新的攀登策略。这是一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的过程。每一个要留学的人都要做好承受打击和失望的准备,在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是王强所说的“留学能够改变你灵魂的承受力,赋予你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和维度。”
平等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在美国读书期间,我接触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人,我所工作的团队也是由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构成的。与他们的接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比如,我们中国人习惯在同一个盘子里分享食物,而外国人习惯于保持适当距离。
原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无对错或好坏之分。每个社会的文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们的行为表现就会不同。以一颗开放的心面对他人、接纳他人的不同,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见识。
当我们学会不以人们的穿戴、妆容或者头衔而判断他们或决定是否接纳他们,我们的世界会宽阔很多。人,就是人。剥去所有包裹着我们的外在的东西,我们都是一样的。在这个世界出生、入世、最终离开。我们活着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都是一样的,就是首先生存下去,然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钱挣得多一些,少一些,可能有些表象上的不同,但是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我们所经历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相近的:结婚、买房、生子,这是大多数人的相似选择。
有的年轻人嫌弃年迈的长辈落伍或对新鲜事物不了解,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我们与叔父一代们最大的不同,甚至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成长起来的时代与他们价值观得到根本性塑造的年代不一样了。而这种不同并非好坏或对错之分。我们出生的年代与国度不同,影响我们的事物就不同,我们所要面临的处境和要处理的内容不同。如果我的25岁不是发生在国际交流和国际人才的需求日盛的时代,我可能不会出国;如果我的29岁不是恰好民族主义盛行,我可能不会成为“人类共同体”的支持者和国际社群的倡导者。
看到我们与世界如何互动
没有任何人的生活可以脱离开他/她所处的环境,即便是自由主义者,也必须清醒地明白如何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与他/她所生活的空间的集体意识互动。
以中国和美国的社会文化和集体意识为例,中国是一座长城,结构密度大、稳定。中国的体制和框架非常明确、发展方向也非常明确,一个组织或个人如果能很好地嵌入到这个框架机构之中,就会得到整个体制的良好支撑。而美国则有些不同,美国是一座积木式庄园,她的发展框架相对松散,有很多不可预见性;但是相对地,她留个组织或个人的发展自由度和灵活度也更大,这就是留学生们在美国常常所能感受到的“自由”。但与此同时,这种自由也可能会变成“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巨大的空间意味着资源不会按照体制所塑造的形态或路径自然地向你聚拢,积木结构下组织或个人得到的支持自然是相对薄弱的。
很难说二者之间孰好孰坏。我觉得你的发展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你所处的环境展开最佳互动,以及你能从这种互动中获得什么有关。
让我们的声音被世界听到
人类第一次进入到一个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任何文明的知识的时代。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好处。
有人说第一批统治世界的人是宗教领袖,第二批规范世界进程的人是政治家,第三批影响世界方向的就是掌握了互联网的人。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也有提高自身话语权的需求。人类历史进步到现在,我们终生的奋斗实际上都是为了那一点话语权,所有制度的根本性不同都是话语权体系的不同,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在于我们的表达是否被听到。
刚出国的时候,我曾一度感到自己被静音了。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青年学者,我的想法和观点完全不重要,我曾一度要为留学生争取权益,但那时我完全没有话语权。所以,我在海外发展社会组织,后来我们在联合国办会、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关注、更多人加入我们,越来越多的组织与我们合作,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五年来我们的话语权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关注国际事务或涉外事务、并走出国门,青年一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国际话语权的空间。在海外留学的机会意味着,我们可以发展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可以提高自己更加游刃有余地、更加有准备地面对外界社会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世界互动、与时代互动。
祝愿即将离开校园的你,以灵魂深处的力量,自信放松地与世界玩high。